收藏中医2个方法,有效改善中风后遗症

中风是当今世界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近年来,由于诊疗水平的提高,中风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存活者中很多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即中风后遗症。其中,出血性脑中风的幸存者中大多有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后遗症临床上以偏瘫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万人患中风。约80%的存活者会有中风后遗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降低致残率,提高康复速度是当务之急。

中风的后遗症

1、瘫痪,严重的几乎完全失去行动能力,长期卧床,较为轻微的也需要长期依靠轮椅,生活自理困难。2、肢体无力,肢体经常感觉麻木、无力,影响正常生活劳作。3、言语不清,中风时脑供血区受损,导致说话表达能力受限、言语不清。4、面部的瘫痪,脸部出现眼斜、嘴歪、不受控制地流口水等。

世界卫生组织相关资料显示,因中风导致偏瘫的患者,若积极参与康复治疗,约60%的患者可以在一年以后基本实现日常生活的自理,甚至30%的中青年中风患者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生活。所以,中风后遗症患者一定要积极配合治疗。

中医解析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是指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后,遗留的以半身不遂、麻木不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多由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肝阳上亢等原因导致脏腑失调、经络失养造成,属中医"偏瘫"、"偏枯"、"偏废"等病证范畴。中风之后,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病邪稽留日久,正气定必耗损,临床上本虚标实。当然以本虚症较明显,其中尤其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阳虚突出。因此在康复治疗上主要通过服用针灸或按摩穴位、中药调理等活血益气,打通患者淤堵经络,从而达到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目的。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

01

针灸或按摩穴位

针灸或按摩疗法可以起到健脑提神、活血化瘀,直达病根,是作用神经细胞的改善和恢复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河南中医》年5月第31卷第5期的《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例疗效观察》中指出,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确切。《按摩与引导》8年6月第24卷第6期的《按摩治疗中风后遗症》中提到,点穴、按摩治疗中风后遗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中风后遗症有关的穴位,如:曲池穴:按摩此穴位有利于上肢气血运行,对中风出现的麻木,瘫痪有很好的缓解效果。取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阳陵泉穴:按摩此穴位可促进双腿的血液循环,对中风所致的下肢麻木、行走不利、瘫痪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取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本穴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百会穴:经常按摩可改善中风所致的咬肌不利、张口困难、面瘫、口眼歪斜、流涎等症。取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定位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针灸或按摩。

02

中药调理

中风后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中药进行辅助治疗,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机体康复,还能有效的预防中风复发。广誉远(局方)牛黄清心丸,对于中风后遗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牛黄清心丸,是历久不衰的名方验方,始于《金匮要略方论》,宋代经太医局加减化裁,应用有效,收录在政府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后传至清代,定为宫廷秘方,收载于《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用。年收入《中国药典》,是一剂虚实通调,标本兼顾的千年古方。广誉远(局方)牛黄清心丸组方中的牛黄、羚羊角、水牛角、黄芩等寒凉之品,可以清心火,化痰热,镇肝熄风;白术、山药、茯苓等健脾祛湿,六神曲健脾化积,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人参、山药、肉桂等温阳补气,阿胶、麦冬、白芍等滋阴养血。整个组方清、调、补三者兼顾,清除邪气,调和脾胃,补益气血,虚实通调,标本兼治,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服用方法:成人一次1丸,一日1次,康复期每个月服用15天,根据症状改善情况,服用3-6个月。午时(11:00-13:00)饭后半小时服用最佳。注: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综上,中风后遗症患者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是可以康复的,大家一定要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fuguomine.com/pfgm/6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