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消费者吐槽没有意义,现在知乎怎么水平都这样了,全都是抖机灵的。一个企业的兴衰跟他的战略和产品布局等关系更大,中国汽车市场正式进入家庭购车时代也是加入WTO之后了,每个阶段的竞争逻辑都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长城最早商转乘时迎来过短暂的成功,那个时期市场在解决的只是有无的问题,消费者对于品质等要求并不高,但迫于长城商转乘的身份,其知名度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后期H6靠逆向CR-V大获成功之后,长城似乎找到了盈利的路径,非常果断的砍掉了轿车产品线,励志要做中国的Jeep,可当时的Jeep已经开始衰落了,自誉为SUV行家,但实际上在消费级别中,承载式车身的城市多功能车很难做出差异化,也就没有非常明显的差距,品牌的核心价值越来越立不住,而彼时也让大家意识到你可以以某项技术作为自己的品牌形象,而不能拿某个品类作为核心价值,汽车是技术密集型产品,是工业明珠,不是快消也不是互联网软件产品,逻辑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市场进入到第二三阶段时,竞争逻辑就变成了品质的优劣,也就是我们说的消费升级,所以当时吉利很适宜的推出了领克,其核心是有沃尔沃的背书,所以高端化是成立的。长城则以H6为支撑做了WEY,这个逻辑就不成立了,但是显然长城有路径依赖,产品和营销仍然没有任何的变化,WEY的基盘基本都是哈弗系列的增换购,相当于自己消化自己了,并没有增长多少。而这时的比亚迪在做什么呢?从思锐开始,比亚迪就开始尝试将科技引入到车内,速锐的时候就已经有一定认可了,再早时比亚迪深耕电池技术,从来未间断过。
毕竟巴菲特也是很看好比亚迪的技术积累,且后期非常顺应时势的整合内外供应商资源,增强零部件质量和产品力,不是它不行,是时机一直没到,比亚迪有今天是属于厚积薄发,不是突然成功的反观长城,并没有一条与技术或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战略主线作为支撑,市场红利有多少它就只能吃多少,市场红利没有了,他们也没有东西可以依靠,无法获得与时俱进的产品竞争力,其产品规划的混乱从当初哈弗系列就可以窥见,卖的不好就停产,没有耐心,没有战略,没有产品组合,这不是一个车企应有的思维,这是简单的投机思维,如果说早期魏建军的眼光独到,以一己之力带着长城领跑,那后劲不足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