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在体检过后,拿着彩超单找医生看,说发现了胆囊息肉,紧张的不得了,要赶紧手术,否则会癌变。那么,胆囊息肉到底该怎么治呢?
瘊子一样的赘生物胆囊息肉是一种生活在胆囊壁上,像瘊子一样的赘生物,个头有大有小,小的类似米粒,仅1~2毫米;大的则类似樱桃,可达2厘米。
大多数有胆囊息肉的人并没有症状,有症状的也常常是上腹部的闷胀不适。但若息肉出现在胆囊的颈部,也就是胆囊最细的部位时,就会影响胆囊的排空作用,餐后易出现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如果再合并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这时可能就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痛。
胆囊息肉的形成比较复杂,常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另外,肥胖、吸烟、饮酒、高脂血症,也是息肉出现的原因。
用不用治,息肉自己说了算胆囊息肉用不用治疗呢?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胆囊息肉不用担心,因为它一般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如果没有症状,肝功能正常,只是在体检的时被告知有胆囊息肉的存在,这种情医院做一次超声检查,看息肉是否有变化即可,无需特意治疗。
当年龄超过50岁的人出现胆囊息肉,直径大于10毫米,并且有逐渐长大的趋势,同时合并胆囊结石的时候,就要警惕息肉是否会发生癌变。这种情况下,可以进行胆囊切除术,以绝后患。
哪些人容易出现胆囊息肉呢?01饮食不规律、不爱吃早餐的人。对于不爱吃早餐的人,前一天晚上产生的胆汁无处可去,只能存在胆囊内。胆汁滞留时间过长,就会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还有经常饱一顿饥一顿的上班族,因饮食不规律,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胆囊本身有序的工作也会随之被打乱。随着时间的推移,肝胆功能就会失调,从而诱发息肉。
经常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纤维素以及多渣食物的人。蛋黄、鱼子、动物内脏等胆固醇含量比较高,过食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而大量的胆固醇无法排出体外时,就会堆积在胆囊壁上,形成沉淀、结晶,最后堆积形成了息肉。
02喜欢喝酒的人。酒精在体内主要是通过肝脏分解和解毒,可直接损伤肝脏功能。而肝脏损伤自然会引起胆囊功能的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息肉的生成。03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的人。因为情绪波动大,长期处在忧伤的状态下,不但容易伤害肝脏,还易导致内分泌失调,影响胆汁的排泄,刺激胆囊形成息肉。
另外,长期熬夜、肥胖、运动量少的人也容易出现胆囊息肉。
规律饮食作息,远离息肉要预防胆囊息肉的出现,就要做到规律饮食,早餐要吃好。同时,应保持低胆固醇饮食,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尤其在晚上,更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
远离胆囊息肉,还应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强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气机调达;作息规律,不要熬夜。
在饮食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进行综合调整。湿热体质者(口臭、舌苔厚腻,大便黏、易粘马桶),饮食宜清淡,宜食薏米、莲子等,少食辣椒等辛辣油腻食物;阳虚体质者(手足怕凉、畏寒怕冷),宜食生姜等具有温胃散寒之物,少吃黄瓜、柿子、西瓜等生冷寒凉之品;阴虚体质者(手心发热、口干咽燥),宜食百合等滋阴潜阳之品,少食羊肉、狗肉、韭菜等辛辣刺激之物;气郁体质者(工作压力大、情绪抑郁、忧虑脆弱),宜食小麦、香菜、黄花菜等行气解郁之品,睡前避免饮茶、咖啡等提神醒脑的饮品。
胆囊息肉的治疗,强调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一旦发现胆囊息肉,不要首先考虑“切除”,可以先尝试中医药疗法,可来我院外一科咨询、诊治!(感谢外一科刘崇医生提供素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