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涕止痒汤:
桂枝12,茵陈蒿30,苦葶苈子12-18(或者生薏苡仁30),炙甘草9,五味子12,升麻24,黄芩9-15。
加减:
此方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一般不用加减。唯鼻塞严重者,可加生麻黄1-3g,利用它疏散表部郁结的能力,微微开通鼻孔。介绍:
此方是我的自拟方,用于治疗湿热型的鼻炎。一经拟出,即见神效,一般对症情况下,一剂就可减轻瘙痒感,7剂就可以消除症状。我用此方治愈多例患者,皆应手而效,可谓是我的得意之作。方证:
此方主证为鼻孔瘙痒难忍,清涕大量流出无法抑制,鼻腔有种灼热感(甚至于有种被烫过的感觉)。此时往往伴随眼睛部位连带瘙痒。舌象并无一定,有的舌苔黄腻,有的则舌苔白但舌边红,有的则没有明显的热证舌。方剂解析如下:此方从桂苓五味甘草汤、麻黄升麻汤获得灵感化裁而出。
湿热上冲鼻孔,则鼻腔被湿热灼伤,就会出现鼻孔灼热、流大量清涕的症候。这个症候与皮肤被高温烫伤之后,出现水泡、流水一样,都是人体组织被热灼伤之后产生的保护性反应。
那么为了治疗这个症候,我们必须做到两点:
1.排除湿热,这是治本之道。
2.促进气机下降,令湿热不再随着气机上逆冲击鼻腔。
除涕止痒汤中桂枝降气,促进体内水湿下趋,五味子性质收敛,可以收敛气机,令其不再上冲。这个用法从桂苓五味甘草汤学来。
《金匮要略》记载:“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唐容川在《血证论》中的注释更为精到,我摘录如下:
桂苓五味甘草汤是经方的降气、引火归原方也。
然而我治疗的是一个湿热症候,所以我把茯苓去掉,换成茵陈蒿、葶苈子、生薏苡仁。为何选取这三味药,解析如下,这是整篇文章的关键部分,一定要反复阅读:
茵陈蒿:
此药物是寒性利尿剂,可以促进湿热从小便排除。
一般来说茵陈蒿是治疗黄疸的,但是我用来治皮肤瘙痒的时候发现它的效果也非常理想——治过敏性皮肤瘙痒(吃小龙虾引起)、香港脚(脚部瘙痒流水)都有很好的效果。因此,我实验性的将这味药用于鼻孔瘙痒,发现首战告捷!
此药物没有难吃的味道,却有那么好的效果,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良药。茵陈蒿是方中不可挪移之品,一定不可以减去。
葶苈子:
选取这味药,依靠的是金匮要略条文中:“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鼻塞清涕出”不正是过敏性鼻炎的常见症状吗?况且葶苈子性寒,对于湿热痰有效果,因此也必然可以用于湿热鼻涕中!
老中医来春茂就有用桂枝汤加葶苈子、蝉蜕治过敏性鼻炎的经验,这个用法即源于此条文也。其医案我搜集到一则,附录如下:
生薏苡仁:
此药物与茵陈蒿一样,都属于寒性利尿剂,可以促进湿热从小便排除。治疗肺炎的时候,痰液黄且多(此即为湿热痰也),吃大剂量薏苡仁之后,小便增加、痰液就会随之减少,肺部炎症就会减轻。石韦、车前子、防己、地龙都有类似效果。利小便以治肺炎,在西医看来是无稽之谈,但是在中医看来则是常规疗法!类比这个治验,用薏苡仁消除湿热鼻涕也是情理之中了!
注意,使用的时候要用生的。炒薏苡仁治疗湿热的效果不太好。
除涕止痒汤中的升麻有解毒的效果,重用之可以抑制鼻涕渗出。这个用法是我治疗皮肤病的时候发现的。既然可以解皮肤的疮毒,那治疗鼻粘膜的热毒不也情理之中吗?更况且升麻辛凉,辛凉剂可以疏散头面郁热。一方面内消、一方面外散,何愁热不消散?
不理解辛凉药物的作用的读者,可以参考我写的文章:
辛温辛凉并用解表的讲解
从用辛温药物治疗痈疮肿毒谈到表证的本质
加入黄芩是为了清理头面的热,黄芩是苦寒直折药,与辛凉外散热邪不同,属于内消。这个没啥好解释的,这属于基本常识。
注意:
清涕量多是寒湿鼻炎与湿热鼻炎的共有症状,必须严加鉴别。寒湿型的应该服用小青龙汤、张锡纯理饮汤、郑钦安姜桂汤等方为好。
寒湿型的鼻炎大家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从古经方思维谈谈“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的临床意义。郑钦安姜桂汤的解析也很好,一并摘录如下:
tsp南极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