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璐编辑/史川轩
平安是什么?
谈及这家巨头公司时,不同的人会给平安打上不同的标签:业务维度上,有保险、银行、证券、科技、医疗、汽车、智慧城市等等;企业文化的维度上,它代表传奇、诚信、勇敢、开拓、冒险……这些标签,适用于平安的不同阶段,却都不是它的全貌。
拆解平安创业版图的过程,并不容易。
尽管平安刚刚才走过32年,可其中错综复杂的业务变迁、人物更迭、团队进退,与壮丽的时代画卷相交织,丰富性已与很多西方百年企业不相上下。
取中国经济腾飞的大势,驶在快车道上的平安集团,从快速向外复制、学习,到内生出远见与动力,其一心追求卓越的目标向来清晰明确,才有了现在的光芒。
今天的平安,被业界不少人比作“大象”。如果为32年历史加上动效,我们会看到,一家企业一次次闯过窄门,从深圳蛇口的小公司成为世界舞台上长袖善舞的大型金融科技集团。
“大象”是怎样炼成的?平安崛起背后,又闯过了哪些关卡,冲破了哪些阻碍?在《无止之境》之中,我们共同找寻一些关于平安不一样的成长密码。
不破不立
不经历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轻而易举”这四个字,很难在平安的字典里找到。
起于保险,志在金融科技集团的平安,开端就在破局。所谓“不破不立”,它来得比想象中更不容易。
年,28岁的马明哲为改革浪潮所激荡,来到深圳蛇口——改革开放事业的起点。年,蛇口招商局社会保险公司挂牌成立,接管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的社保相关职能,马明哲成为社保公司的经理助理,年升任副经理。
当时,社保公司的作用,是为工业区内上百家企业提供服务,用工方缴纳保险金,社保公司负责保险金的投资与保值,受限于狭窄的投资渠道,资产投资回报不稳定。同时,中国保险业恢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独占,不少外商投资企业对唯一的选择颇有非议。
市场供需倒逼创新,马明哲起了个念头,既然一家经营主体难以提供满意服务,不如试着创办一家全新的保险公司。想法一提出,包括招商局蛇口工业区负责人袁庚在内,一众领导都不支持。
直到年,招商局为百年前创办的“仁和保险公司”召开纪念会,马明哲借机再次提出建议,与会者才意识到新体制下保险公司的重要性。
有前瞻性的认同,也有对实践性的担忧。一家全新的保险公司,能否有足够资金养活自己?人保之外,新保险公司还有必要吗?这些问题的答案,谁都不知道,获取信任和许可的责任,最后还是落到马明哲身上。
从年7月起的两年里,马明哲揣着成立保险公司的申请报告,带着一名秘书、一名司机为平安筹建四处奔走。
在筹建过程中,碰壁是常态,三上北京,两次直书,屡败屡战,是平安创办阶段的最佳写照。
幸而,不懈努力下,申办方案以“限于深圳特区开展业务”的折中方式,最终得到批复。年5月27日,平安保险正式对外营业,注册资本金万元。
天的如履薄冰,换来了平安破局而生,也奠定了它“抢跑者”的底色。
海平面下
初生牛犊不怕虎,平安保险冲破制度桎梏,自己争取到了出生的机会,可即便在改革前沿的蛇口,“质疑”仍不可避免。
有人疑虑,这家新生的公司到底能存活多久?是否值得加入?也有人思想迷信,觉得卖保险是谈论“不吉利”的事。连蛇口的领导都忍不住感叹:马明哲“挑了块最难啃的骨头。”
很多人并不知道,正式营业前,平安业务已经起锚。一拿到中国人民银行的批文,按捺不住的平安人,就开始到市场上找饭吃。
年4月,蛇口工业区房地产公司就和平安签订了第一张“巨额”产险保单,保险金额.1万元,保费元。
年5月27日,平安保险公司举办开业典礼。
年8月,平安举办了一个简单而不失庄重的开业仪式。“公司在蛇口招商路租来的一间平方米办公室开业,扣除洗手间和通道,办公使用面积仅平方米左右。平安提出一年完成万元的保费目标,这一目标仅是中国人保保费的几千分之一。”《无止之境》这样写道。
年底盘账,平安用半年多时间,收了近万元保费,成功完成自己的“小目标”。规模不大,作为改革试点单位,还是让行业感受到几分惊喜:国内保险市场长期由一家公司独家经营、纹丝不动的局面,打开了一个小小的缺口。
开业、招人、设机构、理顺后台流程,去市场上找机会,在行业里招兵买马,-年的十年间,平安走出蛇口,进军全国,业务从产险、寿险再到经营国内所有险种,尽管难,趁着中国经济腾飞的大势,这个“新生儿”自己设定发展的时间表,又分毫未差地完成了。
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平安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平安成为一家真正的全国性保险公司。
至此,很多人对平安的印象,似乎就是一路狂奔的模样,殊不知,步入第二个十年时,平安踩过一次“大刹车”。
彼时,国内保险业处于大规模扩张阶段,增员过快、盲目自信是很多公司的问题,一旦保费增长放缓,潮水褪去,各家公司立马犯了难。即便平安寿险保费突破百亿元大关,人均创利也走起了下坡路。
面对困难,何去何从?
第二个十年的开局,平安在内部进行了一系列企业文化和根基的调整,譬如定下“对客户负责、对员工负责、对股东负责、对社会负责”四大责任,确立“诚实、信任、进取、成就”价值观,同时明确了愿景目标:建设国际一流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确保“最好的机制、最好的人才、最好的管理、最好的服务、最好的产品在平安。”
平安也迅速进行业务与人员改革,保持多元化金融集团经营架构,持续向保险、证券、投资、银行等业务渗透,同时关停亏损险种,撤出部分地区,不惜牺牲市占率。
从全面开花到聚焦出击,在外援麦肯锡的帮助下,平安引入KPI管理方法,明确责任与效益,采取“末位淘汰”,砍掉大部分低效的部门和人员。
半年时间,关停并转,平安的管理理念、成本意识沉淀下来,发展路径也越来越清晰。
3年底,平安收购福建亚洲商业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4年成立养老险、健康险公司;5年,成立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控股架构确立,直指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
4年6月24日,中国平安集团在香港整体上市,壮大了公司的资本实力。
在资本市场上,平安集团亦锋芒毕露。4年,平安在H股挂牌上市,7年回归A股,创下当时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IPO记录,也成为A股市场第二大IPO,仅次于中国工商银行,当日收盘,两地总市值超过亿人民币。
在创立的第20个年头,平安首次进入《财富》世界强榜单,排名第位。从“夹缝中求生存”的开拓者,终于成了在金融界掷地有声的世界级品牌。
可是,通往荣誉的路上,并不铺满鲜花。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风暴,平安接连遭遇再融资风波、富通投资失利等考验。
好在,保险、银行、证券、信托等主营业务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平安顶住了压力,仍然盈利。
花旗集团有一条经营理念广为流传:真正能够导致恶果的,是犯了错误却竭力加以掩盖。对平安而言也是如此。
面对考验,马明哲很坦然——“站在岸上的人永远学不会游泳”,他认为,呛水不可怕,关键是能否掌握搏击风浪的能力。平安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变得患得患失,有魄力、不怕犯错、勇于开拓、把握良机,依旧是平安精神的本色。
马明哲很清楚,“平安要是真的发展太顺,反而让我忧虑,困难和磨炼来得越早越好,队伍越早得到锻炼,积累的经验越丰富,竞争力就越强。在充满压力和挑战的环境中生存发展,我觉得更加踏实。”
在一次次考验中,市场真正意识到,原来这家公司已经长成为真正的巨擘。“平安好比一座冰山,过去10%是浮在水面上,90%是沉在水下,突然有力量将这座冰山托起来了,很多人就愣了,这个公司怎么这么大了。”
随着平安的发展壮大,市场自然有了更高的期待。经过多次考验,平安重新审视了金融风险评估、全球化投资等战略级问题,信息公开更透明,主营业务更稳健,市场风险的认知也更清晰。
黄金时代
年,平安首度披露了一组数据:过去10年,投入亿到金融科技中,未来10年将会投入亿。
《无止之境》中记录,平安8年的一份融资方案中,有一句话当时看来并不起眼:“将为互联网金融业务布局提前做好资本规划”。原来,平安远见于未萌。
平安向来动身早,不论主业金融还是新兴的科技业务。它是最早引入外资、最擅长运用外脑的中国企业之一,也是最早接收到科技信号的企业之一。
1年,平安全国客服专线实现了在全国30个省市的开通,建立起了首家短号码的全国集中式服务网络。
年,汇丰与IBM在“交互式金融服务”上开展合作,平安就启动了IT改造。2年后,平安实施了IT基础的技术平台统一和应用系统建设,按照“一个客户、一个平台、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要求,打造一个整合的科技平台,陆续修整IT组织架构。
8年,平安科技公司挂牌,IT、互联网从中后台走到了舞台中央。
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提出过著名的“创新理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这种改变,在平安内分为三个阶段:
1.0时期,平安以发展传统金融业务为主,以建设系统解决业务问题,自动化的基础建设是这个阶段的重点;2.0时期,首度试水网销、电销平台,拓宽与客户的接触渠道,服务更加便捷;3.0阶段,开始孵化新业务,一批真正的互联网新公司乘势而起,诞生了陆金所、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平安智慧城等开放的生态级公司。
金融迈向科技,8年后的12年里,平安经历了最重大的一次跨界与转型。其实若说转型,并没有脱离本业,从探索金融电商、科技改良金融服务到“金融+科技”、再到“金融+生态”,平安在做的,始终是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
年业绩发布会上,初出茅庐、尚未盈利的平安互联网板块,取代传统主营业务保险、银行和投资,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