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掌握日本国运?这次绝不手软!毁一个国家不一定要战争。在军事战略中,灭国不一定需要通过冲锋枪口,经济力量同样可以成为致命武器。在这场无声的经济战中,中国紧握日本的命脉,绝对不会轻易松手。诸多实证表明,当代日本处于产业革新滞后,人口老龄化加剧,青年人欲望低落的社会状态。
年代初,中国GDP首次超过日本,这一事件预示着东亚地区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随着中国全面推进产业升级,日本多个领域的核心产业正面临来自中华大地的挑战。
对于日本来说,如果无法解决当前产业竞争力衰退以及深刻的社会问题,那么国运将遭受更大的冲击。历史已经证明,对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命脉被割断的打击,往往比军事战争更为严重。
上个世纪,日本人曾经见证了自身的经济奇迹,然而,自从美国主导的《广场协议》签署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时间的滞胀,这一期间被称为“失去的三十年”。尽管美国并未与日本发动战争,然而其经济政策的影响,却在无声无息中改变了日本的命运。
中国作为全球工厂,拥有最全面的产业结构,但在高科技领域仍然存在许多潜力等待挖掘。由于中国产业升级的需求,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日益增加,中国已经开始在高端产业领域与日本竞争。
在家电、高铁和航天领域,中国已经逐渐崭露头角,不仅在航天领域已经将日本远远甩在后面,而且中国家电已经成功进军日本市场,甚至在《日本经济新闻》上也开始受到赞誉。
在高铁领域,日本曾以领先世界自豪,但在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的高铁技术开始逐渐落后。现在,中国高铁的最高时速已经达到.1公里/小时,远超过日本的公里/小时,这显然让中国的高铁技术更具竞争力。
中国已经掌握日本国运?日本的主要经济命脉恰恰是汽车产业,几乎所有的日本世界五百强企业都与汽车产业息息相关。汽车产业占据了日本GDP的50%,并且提供了超过万的就业机会,占据了日本总就业人口的八分之一。这足以证明汽车产业对于日本的重要性。
虽然日本汽车在全球范围内一直享有很高的声望,但近年来它们已经开始逐渐失去市场份额。这主要由三个原因引起:日本的产业升级速度较慢,日本车辆受到其他国家汽车的竞争,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对传统汽车行业带来冲击。
到了年,日本主要汽车制造商,如本田、丰田、日产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已经大幅度下降。尽管他们在全球其他地方的销售量仍然可观,但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失去中国市场将对日本的利润产生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了60%以上,开始慢慢赶超日本汽车产业。然而,日本社会思想保守,丰田公司总裁丰田章男甚至公开质疑电动车的未来,这使得日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落后。
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日本不愿意分享氢能源技术。日本坚持研发氢能源汽车,然而,这一领域的发展速度却远远落后于电动汽车。日本的高风险赌注可能再次失败。
年,日本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已经达到了3.5万亿日元,其中,日本汽车在中国市场销量的大幅度下降是主要原因。在其他领域,日本产品也不再是中国消费者的首选,这对日本来说无疑是重大打击。
中国已经掌握日本国运?日本在华的商业挫折,以及其整体贸易逆差的持续增加,表现出日本经济的窘境。今年3月份,日本的总逆差达到了56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超过50%,这已经是连续的第22个月出现贸易逆差。这反映出日本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逐步减弱。
与此同时,中国对日本和韩国等国出现了贸易顺差,这无疑体现出中日两国产业竞争力的变化趋势。
作为资源匮乏的岛国,日本严重依赖外来资源,而最近的能源危机使得日本的进口能源成本大幅上升,给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日本现已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年轻人承受着沉重的赡养老人的负担,劳动力供应减少,而老龄人口的数量持续增长,社会压力加剧,全球自杀率一直名列前茅。
政治上,日本受家族门阀的控制,且在军事上高度依赖美国。尽管美国在间接阻止日本社会的变革,日本却由于美军驻军的存在,只能寄希望于外交手段来解决其当前的困境。
经济上,日本正逐渐失去竞争力,而中国的产业升级则无疑是抓住了日本的软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更是使日本的核心产业—汽车产业—逐渐失去市场份额。
面对国内的仇华情绪和美国的制裁打压,日本希望以此抑制中国的崛起。但这无疑是在把国运的筹码押在美国身上,这是一次风险极高的赌注。
日本,作为一个发达社会,其背后所隐藏的问题不容忽视:曾经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现在却在老龄化和自杀率上领跑全球。整个社会保守,抗拒变革,对于需要不断创新的制造业来说,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态度。可以说,日本现在的整个社会已经真正进入了“躺平”状态。
#军情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