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老跳不是ldquo面瘫rdqu

半个多月前,一位阿姨经别人介绍来找我看病,说怕自己得了面瘫,阿姨说有五天了,左眼皮总是控制不住的跳,吃饭或者使劲闭眼的时候经常能引发出来,有的时候还带着嘴角跳,并且几天来一天比一天厉害,她听别人说脸上跳是中风了,是自己再瘫了。瘫,顾名思义是瘫痪不动,这跳来跳去的显然不是瘫啊。另外,在这儿普及个概念。我们常说的“中风”一般指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它的症状主要是半身肢体的麻木无力,或伴有一半面部表情肌的瘫痪,说话口齿不清等。如果只是一半面部麻痹,即口眼歪斜,那就是单纯的周围性面瘫,又叫吊线风。阿姨眼皮跳动是面肌痉挛的早期表现。“面肌痉挛”早期的表现大多是从眼皮跳开始,以下眼皮跳起病多见。这种眼皮跳与常见的因为眼疲劳导致的眼皮跳没有明显区别,但普通的眼皮跳在跳动一段时间后逐渐消失,不会遗留任何后遗症。而面肌痉挛的眼皮跳随着时间的延长,跳动的频率逐渐增加、跳动的幅度逐渐加大、波及的范围逐渐扩大,直至同侧面颈部肌肉均出现同时抽动。跳动起来会很烦人,并且越紧张越着急跳的还越厉害。

我们常用的中医穴位里,承泣穴就是一个很好的穴位。位置就在眼球瞳孔直下,刚好在下眼皮的正中央。跟耳后的风池穴配伍使用可以祛风止痉,治疗眼睑瞤动,口眼歪斜,眼睛疲劳、迎风流泪都有很好的效果。可这阿姨偏偏又是个怵针的主儿,针眼前一晃就双手抱拳扭头闭眼的。病没治呢再吓个好歹的。另外常规的针灸治疗,针上穴位后需要留针30分钟。考虑到疫情期医院的治疗时间,我决定改用小刃针点刺远端穴位,找阿姨看不到的穴位扎扎。

在小腿内侧面偏上方的肾关穴,偏下方的四肢穴,大腿外侧面的风市穴,以及小腿下方外侧面的足三重穴。这些都是治疗眼周疾病的效穴。施0.6毫米的小刃针在左下肢的足三重穴和右下肢的风市,肾关,四肢三穴分别速度点刺后出针,阿姨刚有点针的轻微刺痛感,针就已经扎完了。一两分钟结束治疗。嘱咐阿姨回去体会一下,隔日复诊。

复诊阿姨反馈当天针完跳动的症状就减轻很多。很是高兴。如法炮制再针上次的穴位,额外在左手背部浅刺灵骨穴,灵骨穴全息对应人体上焦,主治头面五官疾病,又在手阳明经上,与起始于眼皮部位的足阳明胃经,同名经经气相通,加上此穴更可助一臂之力。嘱咐阿姨隔日复诊。

第三诊,阿姨反馈脸上跳的毛病好了九成,感觉就剩下一点点。按照第二次的穴位再次治疗。

治疗结束1周后随访。患者反馈自末次治疗后,面部跳动症状未再犯。痊愈。

有眼皮跳的症状,应该注意用眼卫生,消除眼疲劳,做做眼保健操,还可以自己在家按摩以上提到的穴位。如果症状不缓解,一定尽早就医,以免后患。

效穴如下:

承泣穴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四肢穴在小腿内侧面,内踝尖上四寸五分。

足三重穴一重:小腿外侧面,外踝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

二重:一重穴直上两寸。

三重:二重穴直上两寸。

风市穴大腿外侧正中,上肢自然下垂,中指尖下即是穴。

灵骨穴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

风池穴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平齐。

仝乐

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硕士研究生

中华针刀医学会委员

中医针灸镇痛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针灸学会会员

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fuguomine.com/gmsy/5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