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36岁的NatalieWhitear患有罕见的脸盲症,症状非常严重,她甚至认不出自己在镜子中的样子。(东方IC/图)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武汉一女子在街头莫名被几个男女拦住去路,然后被暴打一顿,女子表示完全不认识这些人,很可能是他们脸盲把人认错了。
该报道让人哭笑不得,但在这个看脸的世界,还是存在一群分不清人脸的人。明星们在外国走红地毯时也常常闹出不少笑话:章子怡、张曼玉曾被认作是巩俐;张雨绮、李小璐、杨幂等等一大票明星被认作是范冰冰。如果你总是分不清韩剧中男一还是男二、女一还是女二,或者是“脸盲症”闹得。
脸盲真的存在吗?在枪林弹雨的二战前线,一块弹片击穿了一位德国中尉的脑部。弹片取出之后,他不但活了下来,而且一切正常,除了一点:所有人的脸对他来说都失去了意义,无法辨别,包括他自己的脸——他的视觉完全正常:这是鼻子,那是眼,合起来就是一张“脸”,但是这张脸属于谁、是谁不是谁,已经成为完全不可捉摸的事。这位德国中尉,便是最早被发现的人面失认症(Prosopagnosia)患者。
在随后的很多年中,不断有这种病人被发现。这种病症集中出现在中风后的病人身上。但当时,这种病例少而又少,散布在世界各地,恶劣的样本采集条件导致整个医学界对这种疾病的了解仅限于零散的记录,再无进展。直到上世纪90年代,第一波网络泡沫风起云涌之时,一个名叫Choisser的患者在雅虎成立了一个名为“面盲”(FaceBlind)的讨论组,学界对人面失认症的研究才出现了转机。
Choisser没想到,从此FaceBlind取代了Prosopagnosia这个拗口的学名,地球上也出现了“面盲”这一族。如果病人们可以向网络倾吐,网络就可以整合和索引信息,进而可以查询,可以联络,最后就能类聚。由此,生活中孤立无助的面盲者聚合成了面盲族。
面盲族形成几个月之后,便和加州SantaBarbara大学医学院的博士生BradDuchaine偶然相遇了。Brad对这个群体和Choisser的讨论极感兴趣,研究人员也开始以Choisser建立的这个网络组作为平台,联络散布全球的病人,从而在大规模样本采集的基础上展开有计划的实验,进而对这种疾病有了突破性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面盲的表现是多层次的,有些轻度的病人只是对肤色没有感觉。通过联系病人的家属,基本可以确定这种病是能遗传的。
统计结果说明,约有2%的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面盲症。对大脑进行扫描,发现病人在视觉上没有发生任何问题,但在认知人脸上起到基础功能的脑的一部分受到损伤。这些结果,在网络出现之前是不可能获取的。而今,针对面盲症的研究已经成为了解人类感知的一个重要分支。
虽然目前只有大约例脸盲症患者记录在案,但达特茅斯学院,哈佛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说,这种神经疾病并不罕见。数据显示,世界上有2.5%的人口存在脸盲症,即每50个人中就有一个脸盲症患者。以中国人口14亿计算,即我国大约有万的脸盲症,为数不少。
很多人都会相信这样一个大一统理论:人的感知是通过一个基本的神经网络系统在不断的外界反馈之中完善和发展的。这种理论不承认识别人脸和识别其他东西有任何本质区别。而面盲族的故事告诉我们,事实正相反——从生物进化和基因学的角度来说,新生个体迅速、精准地识别自己的父母,这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否则这个脆弱的新生命会面临巨大的威胁。所以,人类识别人脸的机制,必然有别于并且领先于识别其他事物的能力。
如果没有网络,面盲者仍然会是脆弱的、各自飘零于天涯的孤独客,永远迷失在众多的面孔之中。从孤立的面盲者到面盲族,这是典型的量变到质变。如果我们不能聚沙成塔、汇水成河,科学就无据可依,我们对新问题的破解就无从着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据非官方统计,80%自称有脸盲症而没认出你的人,实际上都没有脸盲症,真相是他们对你不关心、或者跟你接触太少。治愈脸盲的方法或许还包括:赶紧放下你的手机,多去跟其他人接触,否则你会变得越来越“脸盲”。
相关文章推荐对于人类这样一种高度社会性的动物,面孔识别简直太重要了。但是有些人却不擅此道,还有的人是天生的脸盲患者。他们的冷漠并不是有意为之的结果。科学家正试图从多个角度揭示这一令人尴尬的疾病。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阅读文章《脸盲:令人尴尬的疾病》。
竹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