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韬视点人脸识别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研

摘要

随着人脸识别市场的蓬勃发展,市场中每一主体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也随之提升,本文拟从市场现状、法律规定、风险防范的角度对人脸识别及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进行浅析。

全文共字,阅读预计需要14分钟。

作者

李洪江胡杨王益璐人脸识别是一种基于人类面部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生物识别技术。近年来,人脸识别市场渗透率快速攀升,年全球市场规模已突破38亿美元。我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也逐年增长,至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0.7%。据预计,未来五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保持23%的平均复合增长速度,到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亿元,折合美金约15.5亿美金。[1]但随着人脸识别市场的蓬勃发展,市场中每一主体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也随之提升,本文拟从市场现状、法律规定、风险防范的角度对人脸识别及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进行浅析。

人脸识别产业正迅速发展

第一,技术逐步成熟。人脸识别技术大规模商用的落地离不开技术本身的发展。我国人脸识别技术的准确率和安全性不断提升,而推广使用该技术的制度成本较低,尤其是前几年,我国在法律层面对这一技术设置的障碍较小。第二,企业具有内驱力。企业在各个场景中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商业化使用,可以实现降低运营成本、精确推广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比如近来引发热议的售楼处人脸识别系统,能够用于帮助开发商识别购房者类型,如果经过人脸比对发现客户的面部信息已存在,说明该客户不属于首次到访的渠道商客户,在客户成交后就无需支付渠道商佣金;再如前几年大热的无人零售商店,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构建系统性的客户跟踪和锁定机制,并结合货架上的压力传感器和红外线探头判断顾客的消费金额,这一商业模式不仅能够简化购物流程,更重要的是能够基于人脸识别系统探测的消费者面部特征,对消费者的性别、年龄、表情、欢乐度等进行分析,用于向消费者进行精准推荐或分发消费券[2]。第三,社会治理需要。建设智慧城市是大势所趋,在公共交通、公共安防等领域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确实能够提升公共管理效率,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据统计,在人脸识别众多场景中,智慧安防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占比约为70%[3]。新冠疫情爆发后,各国推行人脸识别技术的脚步明显加快。然而,这一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也存在许多潜在风险,其中既有信息泄露等安全方面的风险,也有信息被非法收集和滥用的法律风险与道德风险。尤其在商业场景中,人脸识别的目的绝不仅限于对个体的面部生理特征进行比对,而是将其面部信息与身份、偏好、位置、财产等信息关联起来[4],以获得更有价值的其他关联信息,这些信息以数据为载体存储,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但由于人的面部信息可以通过远距离、无接触、无感知的方式捕捉(这是人脸识别与指纹等其他生物信息识别的最大区别)且具有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将造成难以补救的后果,因此这种信息的来源是否具有正当性、信息的使用是否具有必要性,以及企业控制信息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保障等问题引来了消费者的担忧,也引起了制度上的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fuguomine.com/pfgm/74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