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皮肤瘙痒症(pruritus)是一种无明显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病。中医称之为“风瘙痒”,历代中医文献根据不同皮损及发病部位有不同名称,如“痒风”“阴痒”等,现统称之为风瘙痒。《外科证治全书·痒风》记载“遍身瘙痒,并无疥疮,搔之不止”。
2临床表现
皮肤阵发性瘙痒,痒无定处或局限于身体某些部位,以阴部、肛门周围、头皮、小腿较为常见。无原发皮损,反复搔抓可见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皮损,甚至继发感染引起毛囊炎、疖、淋巴结炎等。易反复发作。有发于秋末冬季,因寒冷干燥诱发;亦可发于夏季,常因潮湿多汗诱发。全身性瘙痒症包括老年性瘙痒症、冬季瘙痒症、夏季瘙痒症等;局限性瘙痒包括肛门瘙痒症、阴囊瘙痒症、女阴瘙痒症等。
3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根据皮肤瘙痒,无原发皮损,常见抓痕、血痂等继发皮损诊断。严重程度可根据瘙痒评分、继发抓痕条数等进行评价。
4鉴别诊断
4.1疥疮
疥疮好发于指缝、大腿内侧、阴囊等皮肤薄嫩皱褶处,皮损有丘疱疹、小水疱、隧道等,检查可见疥虫或虫卵。
4.2虱病
虱病可有全身瘙痒,但是主要在头部及阴部,检查可找到虫卵或成虫,有传染性。
4.3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皮损以苔藓样变为特点,好发于颈项、肘部等摩擦部
位,剧烈瘙痒。根据好发部位、皮损特点可鉴别。
4.4人工性荨麻疹
人工性荨麻疹又称为皮肤划痕症,在搔抓后,或在紧束的腰带、袜带等处局部起风团瘙痒,由于搔抓而风团产生更多,皮肤划痕试验为阳性。
4.5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
某些系统性疾病如肾病、糖尿病等可引起的皮肤瘙痒,此类患者常伴随其他系统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5辨证分型
据文献报道有关皮肤瘙痒症证型有10余种,其中以血虚风燥证居首位,其次为风热血热证、湿热内蕴证,故本共识选此3类证型。全身性瘙痒症以血虚风燥证多见,局限性瘙痒症以湿热内蕴证多见。
5.1血虚风燥证
以老年人多见,病程较长,皮肤干燥瘙痒,血痕累累,伴头晕眼花,两目干涩,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5.2风热血热证
皮肤瘙痒,遇热或饮酒后加重,搔破后血痕累累;伴心烦,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5.3湿热内蕴证
瘙痒不止,抓破后渗液结痂;或外阴肛周皮肤潮湿瘙痒;伴口干口苦,胸胁胀满,纳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6治疗
6.1中医治疗原则
以祛风止痒为原则,应根据患者体质、皮损特点、自觉症状、舌脉,辨证选用中药或中成药内服、外用。
6.2分证论治
6.2.1血虚风燥证:治法:养血平肝,祛风止痒;主方:当归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加减,常用药物:熟地黄、生地黄、当归、黄芪、天冬、麦冬、鸡血藤、首乌藤、刺蒺藜、黄芩、生甘草。
6.2.2风热血热证:治法:清热凉血,疏风止痒;主方:消风散(《外科正宗》)加减,常用药物:荆芥、防风、苦参、浮萍、生地黄、当归、牡丹皮、知母、蝉蜕、生甘草。
6.2.3湿热内蕴证:治法:清热利湿止痒;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常用药物:龙胆草、苦参、苍术、生地黄、黄芩、栀子、车前草、白鲜皮、地肤子、生甘草。
临床除以上3种常见证型外,还可见风湿蕴肤证、风邪犯肺证、风寒蕴阻证、血瘀生风证、营卫不和证等10余种证型,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用药。
6.3中成药口服治疗
临床上,根据患者不同辨证分型,选用相应的中成药口服治疗。
6.3.1防风通圣丸:功效:解表通里,清热解毒,适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证。
6.3.2肤痒颗粒:功效:祛风活血,除湿止痒。适用于风热证。用法:开水冲服。
6.3.3疗癣卡西甫丸:功效:清除碱性异常黏液质,燥湿,止痒。适用于湿热内蕴证。
6.3.4金蝉止痒胶囊: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痒。适用于湿热内蕴证。
6.3.5润燥止痒胶囊:功效:养血滋阴,祛风止痒,润肠通便。适用于血虚风燥证。2周为一疗程。
6.3.6乌蛇止痒丸:功效:养血祛风,燥湿止痒。适用于血虚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所致。
6.3.7皮敏消胶囊:功效: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凉血止痒。适用于风热证或风热夹湿证。
6.4药物外治疗法
6.4.1溶液:皮损搔抓后渗液结痂、局部潮湿瘙痒,常用苦参、茵陈、马齿苋、蒲公英、紫花地丁、黄柏、蛇床子等药物煎汤外洗,亦可选用复方黄柏液涂剂、皮肤康洗液等。皮损干燥瘙痒,肥厚、苔藓样变,常用大皂角、苍术、杏仁、桃仁、当归、地肤子、白鲜皮等药物煎汤外洗。
6.4.2洗剂:适用于各型皮肤瘙痒症,如甘霖洗剂、川百止痒洗剂等。
6.4.3霜剂:适用于皮损干燥瘙痒症,可选用羌月乳膏等。
6.4.4软膏:适用于皮损干燥瘙痒,甚至肥厚、苔藓样变。可选用青鹏软膏、龙珠软膏、冰黄肤乐软膏、丹皮酚软膏、除湿止痒软膏、复方苦参止痒软膏等。
6.5其他外治疗法
6.5.1药浴:适用于各型瘙痒症,可用淀粉浴或中药药浴、熏蒸、熏洗,如苦参、白鲜皮、百部、蛇床子、地肤子、地骨皮、花椒等煎汤;水温37~40℃,每周2~3次。
6.5.2针灸:适用于各型瘙痒症。常规皮肤消毒后用一次性毫针根据辨证选取不同穴位。常用穴位:血海、曲池、三阴交等,随证加减。
6.5.3刺络拔罐:适用于局部瘙痒剧烈的瘙痒症。方法:选定治疗部位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先用梅花针、三棱针快速点刺局部,以皮肤红润稍有渗血为好。将火罐迅速拔在刺血部位,火罐吸着后,留置时精心观察出血量以决定拔罐的时间。血少可时间稍长,血多即刻取罐。一般每次留罐10min。起罐后,用消毒纱布擦净血迹,每次吸出的血不可太多。
6.5.4穴位注射:适用于各型瘙痒症。方法:维生素B12注射液1mg于曲池或足三里穴位注射,隔日1次,10次一疗程。
6.5.5自血疗法:适用于各型瘙痒症。方法:抽取患者肘静脉血3~5mL,迅速注射至患者臀部或特定穴位,局部按压,每周1~2次,10次一疗程。
7预防与调护
皮肤瘙痒症虽容易诊断,但是治疗关键在于寻找病因,去除诱因。如果病程反复,需进一步做相关的检查,除外糖尿病、肝肾疾病等引起的皮肤瘙痒。外阴肛周瘙痒做真菌、寄生虫检查。积极治疗原发病,有利于本病的缓解和痊愈。
饮食调护: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饮酒、浓茶或咖啡。
衣着调护:以松软棉织品为宜,不宜穿紧身的化纤内衣。新内衣,最好放在清水中浸泡,清水涮洗,可清除残留在衣服上的化学物质,使新内衣更加柔软,穿着舒适。
皮肤调护:根据气候情况清洗皮肤,洗澡时避免热水烫洗,忌使用强碱性皂液,可采用止痒性的沐浴露或直接用清水清洗,洗浴后及时涂抹保湿乳液,注意保湿润肤。
心理调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做好患者的心理疏通,嘱患者调畅情志,避免劳累。
环境调节:潮湿闷热的夏季注意通风干燥;干燥寒冷的冬季注意适当使用加湿器,保持居住环境适宜湿度。
李元文,李楠.皮肤瘙痒症中医诊治专家共识(北京地区).北京中医药,(9),-.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播知识。如您认为本文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皮肤科医生由专业皮肤科医生、医学博士创建,为大家提供多种皮肤病、皮肤美容及性病诊疗信息及资讯。是医生的自媒体,宣传医务人员正能量,同时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