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疾病的遗传咨询四掌跖角化症

1掌跖角化症简介

掌跖角化病(palmoplantarkeratodermas,PPK)又称掌跖角皮症,由一组表现为掌跖部位表皮过度增厚的遗传性和获得性疾病组成。本节讨论遗传性掌跖角化症,包含以掌跖角化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不同类型及亚型疾病。

2遗传性掌跖角化症分类临床表现和遗传模式

根据疾病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三类:弥漫性掌跖角化症(diffusePPK,DPPK)、点状掌跖角化病(punctatePPK,PPPK)和局限性掌跖角化病(focalPPK,FPPK);根据组织病理的差异可以分为表皮松解型掌跖角化症(nonepidermolyticPPK,NEPPK)和非表皮松解型掌跖角化症(epidermolyticPPK,EPPK)。

2.1弥漫性表皮松解型掌跖角化症(diffuseepidermolyticPPK,DEPPK)

DEPPK[OMIM]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皮损表现掌跖表面淡黄色边缘清晰的弥漫性角质性斑块,周围绕有红斑,可超出掌跖,分布于手、足背及指(趾)甲,角化严重者导致皮肤凹凸不平、疣状突起和虫噬状凹陷,常见多汗和疼痛性裂隙,终生不退。

Reis等将易感位点定位在17q11-q23区域,其中KRT9基因被认为是最可能的致病基因[1],目前国际不同人群中已报道50余篇表皮松解型掌跖角化症KRT9致病基因的20多种突变位点。HatsellSJ等在3个苏格兰轻度DEPPK家系中发现KRT1也是该病致病基因[2],随后在其他研究中得到证实[3,4]。

2.2弥漫性非表皮松解型掌跖角化症(diffusenonepidermolyticPPK,DNEPPK)

DNEPPK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Thost和Unna首次报道[5,6],可发生于出生后前几个月,表现为整个跖部高度增厚角,随后出现在掌部,皮损边界清楚。DNEPPK和DEPPK皮损临床难以区分,但其组织病理表现为角化过度,未出现表皮松解病例改变。

Kimonis等将连锁区域定位在12q11-q13区域,并发现KRT1基因错义突变K73I与疾病共分离[7]。年,LiuXP等在中国家系中发现KRT1基因新的突变位点LP[8]。并命名为Bothnia型PPK也是一种DNEPPK,临床表现为受累区域在接触水后的白色海绵样外观。Lind等将该病定位于染色体12q11-q13[9]。Blaydon等发现AQP5基因是Bothnia型PPK的致病基因[10]。

2.3MaldeMeleda

MaldeMeleda最早报道于克罗地亚姆列特岛患者,在婴儿期出现掌跖红斑,随后出现角化过度,蜡黄色的角化过度斑块覆盖整个手掌和足跖,可扩展至手足背侧,以及膝、肘部位。MaldeMeleda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Fischer等发现8qter区域与该病强连锁[11]。精细定位发现SLURP1是该病致病基因[12]。

2.4长岛型掌跖角化症(Nagashima-TypePPK)

长岛型掌跖角化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弥漫型遗传性皮肤病,有多个日本病例的报道[13-15]。临床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弥漫性红斑性角化过度,延伸至手足背侧及跟腱区,掌跖部位多汗常见,该病在中国和日本发生率高。据Kubo等估计,中国人群患病率为3.1/[16]。

年外显子组测序发现该病与SERPINB7纯合或复杂杂合突变有关,所有患者至少携带一个RX无义突变,该变异可能为亚洲长岛型掌跖角化症创始者突变[16]。Yin等年的研究同样发现了SERPINB7基因突变[17]。

2.5条纹状掌跖角化病(striatePPK)

条纹状掌跖角化症表现为手掌及所有手指的向高度角化皮损,伴有足跖部位受压部位局限性角化斑块。根据疾病分子缺陷,可分为3个亚型[18]。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其中Ⅰ型由DSG1的单等位基因突变所致,皮损在经常受压部位更显著。Ⅱ型由DSP单等位基因突变所致,除条纹状掌跖角化表现,还可出现裂隙。Ⅲ型由KRT1基因突变所致,受累个体在幼儿期出现掌部条纹状角化,足跖更多表现为弥散性改变。

2.6点状掌跖角化症(punctatePPK)

点状掌跖角化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根据临床改变和遗传发病机制分为3型。Ⅰ型点状掌跖角化症也称为Buschke-Fisher-Brauer型点状掌跖角化症,为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春期多见。表现为手和足跖部位多个散发分布、皮色或黄色的角化丘疹,圆形或卵圆形,也可片状或线状排列,去除丘疹后,可出现火山口样凹陷。有报道与鳞状细胞癌等恶性肿瘤相关[19]。

根据遗传学致病基因不同,Ⅰ型点状掌跖角化症又分为ⅠA和ⅠB型。Martinez-Mir等发现ⅠA型与15q22-24连锁[20],在中国人群中,Gao等将该病定位于15q22.2-15q22.31区域[21]。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AAGAB基因是该病的致病基因[19,22]。中国家系的外显子组测序同样证明AAGAB是ⅠA型点状掌跖角化症致病基因[23]。

ⅠB型点状掌跖角化症在中国人群中被发现,年,Zhang等发现其与染色体8q区域强连锁,并进一步将区域缩小到8q24.13-q24.21[24]。在上述4代家系中开展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COL14A1基因为该型点状掌跖角化症的致病基因[25]。

年Brown首次报道了Ⅱ型点状掌跖角化症,Schiff等描述点状掌跖角化症家系中多名成员掌跖皮损,青春期或其前后变明显,男性成员表现面部皮脂腺发育不良,角化皮损呈湿疣或棘刺状[26]。随后出现该型掌跖角化症的数篇报道,遗传学发病机制尚未可知。Ⅲ型点状掌跖角化症也称为肢端角化类弹力纤维病,临床主要累及掌跖,表现为黄色结节,表面高度角化,而病情严重的患者也可累及手足背部,发病机制尚不明确[27]。

2.7残毁性掌跖角化症(mutilatingPPK)

残毁性掌跖角化症可见于Olmsted综合征、X连锁Olmsted综合征以及Vohwinkel综合征和变异型Vohwinkel综合征。

Olmsted综合征也称为残毁性掌跖角化症伴腔口周围角化斑块,为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性疾病,表现为残毁性掌跖角化症、腔口周围角化斑块及皮损的严重瘙痒,角化区域可出现感染及鳞状细胞癌,指压缩可进展为手指及足趾的自断离。该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Lin等发现患者存在TRV3基因GS杂合突变,而其父母均未携带,在中国另外5个患者中研究揭示3个GS、1个GC和1个W突变,均为denovo突变[28]。X连锁Olmsted综合征为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表现为腔口周围斑块和双侧掌跖角皮病。伊朗家系的研究发现女性均未患病,而家系中叔侄表现为Olmsted综合征,该家系外显子组测序发现Xp22区域MBTPS2基因为X连锁Olmsted综合征致病基因。

Vohwinkel综合征由德国学者Vohwinkel于年首先报道,表现为掌跖角化、指(趾)缩窄带以及听力丧失,属于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与GJB2基因错义突变有关[13]。而变异型Vohwinkel综合征,不伴有耳聋,但是出现鱼鳞病皮损,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定位于染色体1q21的表皮分化复合物区域,由兜甲蛋白基因LOR杂合性突变所致[14]。

3遗传性掌跖角化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掌跖角化的分布,是否累及甲、毛发、牙齿及其他器官系统的受累情况。患者的家族史有助于确定其遗传模式,结合组织病理学改变(如角化过度伴或不伴有表皮松解、角质层核保留、角质形成细胞不粘连)等表现可以对患者进行诊断。分子遗传学检测可以对该病进行精确诊断。不同类别的掌跖角化症及合并掌跖角化的其他遗传性疾病的鉴别,并需要与其他掌跖部位病变的疾病相鉴别,包括慢性手足皮炎、皮肤淋巴瘤、药物诱导的掌跖角化症、扁平苔藓、副肿瘤性角化等。

4掌跖角化症的遗传咨询

掌跖角化症仅根据皮损表现难以正确判断,需要结合分子遗传学检测进行遗传咨询。首先详细询问先证者的家族成员患病情况,绘制家系图谱,推测疾病的可能遗传模式,收取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DNA,对可能致病基因进行测序,确定其中符合孟德尔遗传模式与疾病共分离的致病基因位点。在已知致病基因无突变时,考虑高通量外显子组测序分析。产前诊断可通过羊膜穿刺术或绒毛膜取样技术,获取胎儿基因组DNA,进行基因分型或直接测序,确定胎儿是否携带致病突变,这两种取样技术具有侵入性,可能导致胎儿流产。植入前遗传诊断(PGD)可在体外受精后进行胚胎的遗传学检查,但是相对技术复杂且价格高昂。

5干预措施

遗传性掌跖角化症一般终生受累,需注意避免外伤,告知手掌压力增加的职业以及站立活动等可导致疾病加重,轻症患者使用角质松解剂和润肤剂,包括0.1%~0.5%维A酸霜、15%水杨酸软膏、20%尿素霜。重症患者可系统使用维A酸类药物。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治疗细菌和真菌感染,定制用鞋,减少机械压力导致日常活动的痛苦;残毁型掌跖角化症可致残,必要时需外科手术治疗。

来源:今日遗传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fuguomine.com/gmzl/58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