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得常稔,天下常熟,今年是常熟撤县设市40周年。站在40年的时间节点回望,这座城市的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相伴相生。从8台缝纫机和一辆自行车起步成长为世界名牌的波司登,从“马路市场”走向“服装之都”的全国最大服装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中国声谷……从“碧溪之路”迈向“江南福地”,常熟的探索和蝶变发人深省。
常熟一域之变,正是江苏县域之路的生动缩影。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县域经济始终是我省发展的“最亮底色”。最新出炉的全国百强县榜单,江苏占据25席,6个闯入十强,其中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排在前4位。可以说,“县域强”构筑了“苏大强”的底座支架,以常熟为代表的“县域群雄”尤其功不可没。江苏县域经济为何如此之强?“县域群雄”的实践为当下发展带来哪些启示?新时代如何勇立潮头、再攀新高,当好县域经济“领跑者”?在常熟“四十不惑”的特殊节点,尤需静心凝神,思考发展之问、破解发展之困。
“领跑者”,要有勇闯“无人区”的胆气和魄力。纵观江苏县域发展之路,无论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还是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无论是民营经济不断壮大还是创新型经济蓬勃兴起,每一次重大转型跨越,江苏都踩在时代的节点、引领发展的风口。一步一步、步步铿锵,绘就了江苏波澜壮阔的县域经济版图,也内蕴为流淌在江苏人血液中的敢闯敢干、敢为善为的精神基因。从“春到上塘”到“昆山之路”,从“张家港精神”到“园区经验”,这种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和魄力,历经时间洗礼,成为江苏发展生生不息、奋勇争先的强大力量。
“领跑者”,要有淬炼“独门技”的定力和韧劲。对比全国百强县和全国工业百强县榜单不难发现,“县域龙头”往往也是工业强县。实体经济是江苏的“看家本领”,也是江苏赢得未来的“独门秘籍”。“沪宁高速一堵车,全球笔记本电脑就涨价”,一句笑谈可折射我省实体经济之强。不管风吹浪打,都要坚定不移紧握这个“牛鼻子”。正如省委主要领导调研常熟企业时所说,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不断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正是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领跑者”,要有冲破“天花板”的担当和自觉。苏南县域经济被视为“天花板”,但“天花板”不只代表已有的成绩,还意味着沉甸甸的压力。能不能突破“天花板”、怎样突破“天花板”,全省乃至全国都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