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Candidiasis念珠菌感染

酵母菌感染是禽鸟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这是一种真菌病。常见的病原是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albicans),又称白色念珠菌。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疾病通常称为假丝酵母菌感染,俗称念珠菌症。

“人类食品”,尤其是富含碳水化合物(即糖类)的食物,如面条、面包等,是酵母菌大量滋生的温床。

最容易感染的鹦鹉群体:

真菌疾病在伴侣鸟中很常见,最易感染的是幼鸟以及免疫力低下、使用抗生素治疗后、营养不良、饮食不合理、卫生环境差的成鸟。另外,吸蜜鹦鹉,因其多蜜高糖的食物,亦是常见的患鸟。

酵母菌什么时候会爆发?

通常情况下,健康的鸟的肠道内、嗉囊内存在少量酵母菌或其孢子,而健康的消化道菌丛可以抑制真菌的过度生长,所以酵母菌平常不会大爆发,也不会对鸟体产生什么不良的影响。

如果鸟体免疫力突然下降,比如繁殖、受伤、转食、饮食不当、营养不良、剧烈换羽、失去伴侣、天气剧变、长途运输、长期受惊、长期对镜喂食,或是使用了抗生素(杀掉有害细菌的同时也杀掉了大量有益细菌,肠菌丛被破坏),那么,酵母菌就可能迅速大量繁殖,占据肠道和/或嗉囊敏感脆弱的黏膜(酵母菌素爱温暖潮湿的环境)。

而且假丝酵母菌感染通常以继发性感染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当一只鸟患病时,假丝酵母菌感染通常也会悄悄出现,如消化道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消化道寄生虫感染(如禽毛滴虫等)、病毒感染(如PBFD等)等。

酵母菌的危害:

酵母菌的菌丝可刺透薄薄的黏膜,吸取自身所需的营养。它们可以触及血管,吸取血液中的营养。另外,它们也吸取鸟儿吃进的食物中的营养,因为鸟食中通常含糖。

酵母菌会产生一种毒性次代谢物,叫毒枝菌素(Mycotoxin),会对肝脏或其它内脏器官造成难以修复的损伤,(一旦肝脏受损,其他器官也会相继受损直到鸟体的死亡)。

病症表现:

病症通常表现在上消化道(口腔、咽喉、嗉囊),有时也会表现在下消化道。

嗉囊内的酵母菌感染通常发生在手养鸟中。当病情严重时,透过皮肤可以看到嗉囊内呈黄白色。念珠菌亦是造成嗉囊积食和嗉囊内食物酸腐的主要原因之一。此病的传染途径多为病从口入,所以,科学细致的清洁消毒措施是预防念珠菌在幼鸟室大面积传染的重要方法。

若发现爱鸟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呕吐/干呕(呕吐物时有粘液)、嗉囊排空迟缓、嗉囊胀气(咦囊巨大)、畏寒炸毛、离群、嗜睡等症状,就应考虑爱鸟是否感染了念珠菌。患鸟的粪便通常为水样稀便,常带有气泡,有时甚至呈棕色。有时患鸟的肚子里有咕噜咕噜的声响。幼鸟患鸟常发育缓慢甚至停滞。有些患鸟的口腔内散发一种典型的酵母气味(酸酸甜甜),黏膜上覆有一层黄白色的苔状物,这通常是在咽部、舌上或舌下。需要注意的是,引起禽鸟口腔内皮肤或黏膜病变的原因有很多,如痘病毒感染、禽毛滴虫感染、维生素A缺乏症、疱疹病毒乳突(口腔)等。

酵母菌致口腔溃疡:

上图是一只口腔内被感染的金刚鹦鹉。为典型的念珠菌感染症状,流口水、大便松散、消化迟缓、大便开始变得松散,唾液中检测出大量的酵母菌种群。

酵母菌感染可从鼻后孔扩展至鼻窦,并引发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酵母菌亦可以扩展至皮肤上引起皮炎等皮肤疾病。

酵母菌破坏嗉囊:

剖检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上消化道,可见喙缘(嘴巴边缘)结痂,口腔、咽喉、食道、嗉囊黏膜表面,开始出现乳白色或黄色斑点,后扩展成斑块状或团块状的灰白色伪膜,撕下后可见红色溃疡出血面,少数病鸟有嗉囊黏膜肿胀、出血和溃疡,脖子和胸部皮下形成肉芽。

酵母菌致鹦鹉反胃、呕吐:

这只虎皮鹦鹉脸部羽毛乱乱的,它头羽之所以这样凌乱是因为酵母菌导致的反胃使其快速摇头、将嗉囊呕吐物甩出

酵母菌导致赛鸽的嗉囊破洞:

前段时间的一个案例,赛鸽念珠菌感染导致嗉囊破裂及皮肤溃烂形成一个洞。

取出导致积食的结块

缝合

酵母菌可用显微镜观察到,方法有黏膜涂片、泄殖腔涂片、便检、嗉囊涂片。革兰式染色后酵母菌呈蓝色。用Diff-Quick染色或其它染色方法亦可将酵母菌染色。需要注意的是:酵母芽的相对数。因为正常情况下肠道里也有一些单个的酵母细胞,另外吃进的食物中也可能含有酵母,所以,只有当酵母芽的数量很高时,才有可能是酵母菌感染。如果涂片中出现假菌丝,那么,病情极可能已经发展为全身性感染。

亦可用微生物培养法来培养假丝酵母菌,真菌培养基+放线菌酮+氯霉素,37°C,24–48小时即可。可培养出发光的、凸状的、圆形的菌落,直径约3-5mm,颜色为珍珠白至奶油色。

假丝酵母菌是一种很会投机取巧的病原体,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它可以被健康的肠菌丛所抑制,而一旦条件适宜,它便立即抓住机会大肆繁殖大爆发。益生菌,可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与繁殖,维持消化道健康的菌丛。值得推荐的是一种即将面世的名唤Birdyguard的品牌的鸟用益生菌产品,此产品由12种非常有效的益生菌组成,让假丝酵母菌无出头之日。

治疗方式:

通常情况下,可用制霉菌素(Nystatin)有效治疗假丝酵母菌感染。用法与用量:口服,IU/kg体重,每天两次,连续10天。

需要注意的是,制霉菌素不会被消化道吸收,所以制霉菌素必须与患处有直接接触,即药物必须直接作用在酵母菌上。若患鸟口腔内有病灶,用插管入嗉囊的方式喂药则对口腔患处无效,需将药物喂入口中,让药物与患处充分接触。

若酵母菌感染已严重到制霉菌素无法起效的程度时,或已发展为全身性感染时,可用酮康唑(Ketoconazole),用法与用量:口服,10-30mg/kg体重,每天两次,连续至少14天。

若假丝酵母菌对酮康唑表现出抗药性,则可使用氟康唑(Fluconazole),用法与用量:口服,5-15mg/kg体重,每天两次,连续至少14天。或加入饮水中,50mg/l水,连续至少14天。或静脉注射/皮下注射,50mg/kg体重,每两天一次。

喂患鸟饮用稀释的苹果醋,让嗉囊环境呈酸性,可辅助治疗酵母菌感染。

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期间,应喂给患鸟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即口味温和不刺激(移除金刚鹦鹉等鹦鹉食物中常见的小尖椒等),食物形状圆润无尖端(移除葵花籽等),以免刺激伤害已经受创的消化道黏膜。建议喂食有机合成粮,营养全面且易消化。

在患病期间,鸟儿对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需求增高,所以,在对症下药的同时,应注意合理补充营养。

需要特别特别特别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喂患鸟吃含糖的食物,如蜂蜜,以及各种含糖的小零食、磨牙棒等,改为喂含糖量低的蔬菜,如生菜、黄瓜、胡萝卜等,以免为真菌提供丰富养分。

通常认为,酵母菌感染中最常的病原是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albicans),实际上,假丝酵母属(Candida)中其它一些真菌亦常常引发疾病。有研究表明,年,40只野外捕捉的亚马逊鹦鹉幼鸟经体检发现,超过50%的幼鸟(25只)患有酵母菌感染,其中有两只幼鸟甚至感染了两种酵母菌。这些患鸟中,28%感染了土生假丝酵母菌(C.humicola),24%感染了近平滑假丝酵母菌(C.parapsilosis),20%感染了季也蒙假丝酵母菌(C.guilliermondii),20%感染了无名假丝酵母菌(C.famata),只有8%感染了白假丝酵母菌(即Candidaalbicans)—在这次抽检中白假丝酵母菌并非占有最高比例。

未雨绸缪胜于亡羊补牢,预防假丝酵母菌感染十分重要。

为避免爱鸟患病,鸟主应:

1、科学地消毒鸟笼鸟舍,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2、合理喂食,保证爱鸟营养全面,尤其是繁殖间、换羽期和隔离检疫期;

3、合理布置鸟笼鸟舍,让爱鸟心情舒畅;

4、科学治疗患鸟,不滥用抗生素等药物;

5、细心观察爱鸟,及时发现病情。

当然,鸟主更应多学习科学养鸟知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fuguomine.com/gmys/53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